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无人区探险”的创新及转化如何做?大咖云集,泉心泉意带你一睹为快!
“无人区探险”的创新及转化如何做?大咖云集,泉心泉意带你一睹为快!
发布时间:2023/06/07 点击数:

编者荐语:

后疫情时代下,生物医药行业逐渐回暖、加速创新,新靶点、新技术、新方法及产业合作也如春潮涌动。3月3日,2023科学家创业工作坊于北京举办,泉心泉意创始人兼董事长、BiG常务执委杨颖女士出席并致欢迎辞,与同仁分享“等一朵花开”的努力与坚持,共建原创科研与生物制药产业的创新生态。


以下文章来源于BiG生物创新社

2023 科学家创业工作坊现场


2023年3月,走过寒冬,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时隔两年,历经一场漫长的春夏秋冬,BiG再次联手新生巢创新中心推出科学家创业工作坊。


在无人区探险的原始创新怎么做?下一步如何转化?科学家创业除了solid science,如何找到合适的投资人和CEO等等话题,作为本次workshop探讨的重点。


做源头创新任重道远,如何加速将科研院所的早期发现成果,与临床未满足需求及产业端市场有效衔接,讲案例,排雷坑,深度分享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探究从0到1的摸索前行。


活动现场,线上线下齐同爆满,线上观看人数更是接近4k!不做论坛,初心是打造一场齐聚科学、临床、产业、资本、监管、孵化等诸多环节的workshop,多维视角碰撞,何不乐哉!


* 以下内容以现场为准,观点未经所有分享嘉宾审核,仅供行业参考交流!


01- 欢迎辞

左:马丽 新生巢创新中心总经理

右:杨颖 泉心泉意创始人/董事长、BiG常务执委

02- 分享节选  科学家创业,多维视角碰撞

技术突破到创新性疗法的实践

刘河生:北京大学教授、优脑银河科学创始人


◆ 脑疾病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患者超过十亿。中国患者超过了两亿,这个听起来有些夸张的数字,其实是被低估的。


◆ 为什么针对脑疾病的治疗一直以来不如人意?其实,人类自19世纪开始越来越关注对大脑的研究,目前关于大脑的运动感觉区等初级功能网络已经摸出一些规律,但如进行决策、语言、注意力等高级功能则比低级功能要复杂非常多。目前检测手段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大脑的认知和对脑功能疾病机制的理解。


◆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个体差异巨大。以往大规模统计学研究对于个体脑疾病治疗没有太大意义,缺乏针对个体患者脑功能的有效检测和干预方法。我们原创的个体脑功能剖分 (pBFS®) 技术,可将不同个体的大脑精细剖分为213个边界清晰、定义准确的功能分区,使脑疾病的有效治疗成为可能。


◆ 基于pBFS®技术,优脑银河进一步研发针对多种重大脑疾病治疗的个体化干预方法,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联合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在抑郁症、自闭症、帕金森病、失语症、睡眠障碍等多种脑重大疾病的治疗上展现出良好前景。入组500多名患者,总有效率超过80%。


围炉抛砖:原始创新的下一步如何转化?

何如意:荣昌生物CMO,国投招商医疗健康首席科学家

李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

蔡大庆:夏尔巴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

邓天敬:炎明生物联合创始人/CEO

马丽:新生巢创新中心总经理(主持)


问题一:生命健康领域,源头创新转化的最关键一步是什么?为什么?

问题二:转化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或挑战有哪些?如何应对和突破?


◆ 最关键一步是要有真正的原始创新,如果没有真正的有临床意义的创新,转化谈何容易?中国是数一数二的发明大国,但是真正能转化的技术少之又少。

◆ 制定好临床意义的标准很重要,也就是提好研发的临床需求。比如肿瘤方面,是需要更好的生存质量,还是更长的生存时间,或是让肿瘤缩小?真正理解创新的点是什么。原始创新二期临床成功率可能仅有15%,在早期阶段找到有病人样本的医生,能够增加项目的成功率。

◆ 谈转化避不开投资风险的话题。医疗行业有它的特殊性-周期长,早期投资风险太高,不似互联网领域可能几年就能诞生一个独角兽。投资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整体的生态环境。具体来看,就是有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士,社会话题是否跟上,行业有没有精准分工。

◆ 目前国内存在一些国际一线水平的创新,但是核心的关键是推动转化的人。国内科学转化已不同于十年前,高效率、多领域、共同协作是这个时代的新旋律。

◆ 明确两个问题:①我的科学能不能解决所谓的医学问题;②我解决的医学问题到底有没有意义? 一切都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科学是一个工具,而所有的元素:人、钱、技术手段都是为之服务。


从早期投资视角看科学家创业

冷 艳:薄荷天使基金主管合伙人


对话:“无人区探险”的原始创新怎么做?

王晓东:美国科学院院士、北生所所长、百济神州/维泰瑞隆创始人、BiG理事

汤楠:北生所高级研究员、普沐生物创始人

刘毓文:薄荷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新生巢创新中心和播禾创新中心创始人、BiG理事(主持)


科学家创业“不成功”的三种特质

1. 做基础科研的科学家通常对钱不敏感,对自己的科研成果价值缺乏正确判断。

2. 将团队的成功视为自己的功劳,单独创业之后,忽视了环境和时代的变化,难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3. 缺乏全方位的知识和经验,科学家可能并不擅长管理和商业,缺乏商业思维。


科学家创业,如何找到合适的CEO/投资人?

1. 成功不可复制,个人要清楚自己的基本能力和学习能力,并通过自我学习和逻辑能力的提升,以及谦虚、开放的态度来成为一个更好的创始人或领导者。

2. 一个好的CEO必须具备快速的学习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能够带领团队并操心公司的各种事情。过早搭建组织架构和聘用不合适的CEO都可能是导致公司失败的原因。

3. 北生所很多PI创业,很简单。之所以能成,就是所里把公司成立早期的风险和费用都承担了。特别是很多早期难探索性的工作先在所里完成,拿到了分子才去融资的。而不是拿了钱,再重新搭建了一堆班子。这样成本上去了,钱也花完了,东西还没做出来。

4. 在新药研发的初期,科学创始人的角色是决定性的,至少在天使轮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5. 没有不靠谱的投资人,只有不靠谱的大环境,在一个人人都能创业的时代,实在是一个太好的时代。

6. 美国的生物科技公司通常是通过投资人来建立的,因此科学家占的股份很少。中国科学家在转化方面起主导作用,通常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发展他们的科研项目,这就需要投资人的多方面支持。

7. 回到今天主题科学家创业,源头创新如何做?没有绝对公式,医药大环境永远是在波动且无法预测的,说到底要做的都是:人和事在当下阶段的匹配。


03- 精彩一刻  创业路上有酒有故事

*晚宴支持:泉心泉意


致谢合作媒体

E药经理人、药渡



暂无上一篇
返回列表
暂无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