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技术专栏 > 试剂耗材 > BioLamina > 3D培养应用:重组层粘连蛋白蛛丝支架Biosilk-Biolaminin助力脑类器官研究
3D培养应用:重组层粘连蛋白蛛丝支架Biosilk-Biolaminin助力脑类器官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16 点击数:35

3D培养应用之Biosilk-Biolaminin助力脑类器官研究

一、引言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神经退行性疾病已对全球公共健康造成了巨大负担,这可归结于神经系统的发病机制复杂、治愈手段有限等现状,所以,对神经细胞功能调控与替代治疗的研究迫在眉睫。近年来,脑类器官逐步发展为一种重要的模型工具,在神经发育与疾病相关科学研究、新药开发以及精准治疗等场景均有所应用。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采用Biosilk-Biolaminin支架培育的脑类器官,其展现出诸多值得关注的特性。


细胞到集群到类器官培养场景示意图


二、亮点

•  避免坏死中心出现的类器官培养技

•  生成可重复的3D培养体系,减少类器官之间和其内部的变异

•  支持在Biosilk中有效地分化多能干细胞并构建模型组织

•  采用组织特异性层粘连蛋白亚型可有效调控细胞外基质


三、数据展示

🔸 在构建3D类器官结构方面,Biosilk中培养的类器官内外部差异较小、整体更均质,且在长期培养中避免了中心坏死的出现

传统的类器官(VM org)在培养过程中常面临内外部差异明显的问题,12天时即可观察到清晰的内外区分,而添加Biosilk的腹侧中脑类器官(Silk-VM org),同一时间的内外部分差异较小,整体结构更趋于均质(数据图1A)。此外,与传统类器官容易出现坏死中心不同,Biosilk类器官即使经过6个月的培养,仍能保持无坏死中心的状态(数据图1B),这得益于Biosilk的多孔网络结构——它能助力营养和氧气的流动,为细胞提供稳定的微环境,为长期观察神经发育过程或模拟慢性神经疾病提供了可能。


在Biosilk中及传统培养VM类器官的形态对比明场代表性图像(比例尺200μm)6个月时TUNEL染色(比例尺100μm)及Biosilk与传统水凝胶的结构对比示意图

数据图1. 在Biosilk中及传统培养VM类器官的形态对比明场代表性图像(比例尺200μm)6个月时TUNEL染色(比例尺100μm)及Biosilk与传统水凝胶的结构对比示意图


🔸 在细胞分化与功能方面,Biosilk-Biolaminin支架表现良好,可支持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

Biosilk-Biolaminin通过组织特异性层粘连蛋白亚型(如Biolaminin 111)调节细胞外基质,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成熟(数据图2)。


在Biosilk中培养的脑类器官DA神经元可分化成熟

数据图2. 在Biosilk中培养VM类器官,不同时期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性标志物免疫组化染色代表性图像


并且,培养90天的功能记录也证实,Biosilk类器官中的功能细胞分布较广,而传统类器官的功能细胞的分布则相对有限(数据图3)。


在Biosilk中培养90天时脑类器官功能细胞分布更广泛

数据图3. VM类器官培养第90天使用全细胞膜片钳对Biosilk(右)与传统(左)类器官的功能检测对比


另外,培养4个月时,Biosilk-Biolaminin较传统VM类器官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簇的比例更高。


在Biosilk中培养脑类器官较传统方法在4个月时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簇数量提高

数据图4. Biosilk-Biolaminin及传统培养4个月时VM类器官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簇的占比量化比较


🔸 可重复性是科研模型的重要要求之一,Biosilk-Biolaminin支架,无论是类器官之间还是同一类器官内部的变异都明显减少

VM类器官培养1个月时,单细胞测序数据显示,Biosilk-Biolaminin VM类器官较传统类器官中各细胞类型集群的比例一致性更强,变异性更低。


Biosilk-Biolaminin培养VM类器官较传统培养一致性更高

数据图5. Biosilk-Biolaminin及传统培养的VM-类器官的单细胞RNA测序数据的UMAP图谱及培养1个月后各类器官中各类细胞簇所占比例的量化比较


此外,培养VM类器官2个月时的qRT-PCR分析也表明,Biosilk-Biolaminin 111的类器官较传统类器官,对调控腹侧中脑类器官中关键基因(尤其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相关 TH、DDC 等早期和晚期标志物)的表达有积极作用 ,可使类器官细胞功能更接近天然的生理状态 ,为神经发育、帕金森病等研究提供更优模型 ,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可靠。


Biosilk-Biolaminin培养VM类器官较传统方法的批次变异性更小

数据6. 在Biosilk-Biolaminin上以及传统培养的VM类器官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标志物的转录组mRNA量化


四、总结

上述这些特性让Biosilk-Biolaminin支架构建的脑类器官,在神经发育机制研究、神经疾病模型建立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工具。让我们一起期待Biosilk-Biolaminin在生物医学3D类器官模型构建、新药研发及精准医疗等场景中发挥出更多的价值!


参考资料

Brain organoid modeling to study- neural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Functional neural 3D cell constructs using Biosilk-Biolaminin scaffold(From BioLamina)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及获取原文件,请联系上海曼博生物!)


让我们共同关注细胞治疗领域的发展,期待更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