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技术专栏 > 仪器设备 > PBS Biotech > PBS Biotech与Carr Biosystems联合研究:克服iPSC生产中下游处理规模化挑战
PBS Biotech与Carr Biosystems联合研究:克服iPSC生产中下游处理规模化挑战
发布时间:2025/08/12 点击数:25

本文摘要

本案例研究由Carr Biosystems与PBS Biotech联合开展,旨在解决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规模化生产中的挑战。研究评估了管状碗离心技术(Tubular Bowl Centrifugation)与垂直轮(Vertical-Wheel)生物反应器的整合效果,通过对比开放离心与封闭管状碗离心(研究1)及连续传代实验(研究2),发现整合后能实现>90%的细胞回收率、>95%的收获后存活率,且废物中细胞损失<1%,同时维持稳定的细胞增殖、均一的聚集体形态及多能性标志物(OCT4、SOX2)表达。过程建模验证了其从60mL到80L批量体积的可扩展性,证明封闭、低剪切、自动化处理系统是iPSC工业化生产的可靠解决方案,支持iPSC衍生疗法的临床转化。


一、研究背景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因可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在再生医学中具有较大潜力,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化面临挑战:iPSCs 对剪切力敏感,规模化过程中的物理力(如剪切应力、机械搅拌)易影响细胞健康和多能性;传统开放离心方法在较大规模应用中存在污染风险、不可扩展性及处理时间长等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advanced处理技术,解决这些规模化难题。


二、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系与培养条件

本研究使用了经过充分表征的iPSC细胞系TC1133。在解离前,细胞在PBS-3 Vertical-Wheel生物反应器中使用公司内部优化的PSC扩增培养方案维持培养7天。细胞传代采用大规模反应器内酶解解离和细胞收获协议,且培养过程中定期通过流式细胞术监测细胞的形态和多能性标志物表达。


2.2  实验设计

研究1:开放式与封闭式离心方法的比较

初步研究旨在比较传统的开放式圆锥管离心法与封闭式一次性管式碗离心法。


•  条件1: 解离后,iPSC培养物在500 x g的条件下,采用标准的台式离心协议进行离心,离心时间为5分钟,加速与减速度分别为9和7。

•  条件2: 解离后,iPSC培养物在500 x g的条件下,流速为200 mL/min,通过管式碗离心系统进行处理。


对于这两种条件,单个细胞的回收率在离心后立即进行测量。回收的细胞被接种到涂有Matrigel的T-25培养瓶和PBS-0.1 Vertical-Wheel生物反应器中,进行2D和3D生长研究。随后,通过细胞计数和成像分析,在2D环境下监测4天,在3D环境下监测7天的生长速率。


此实验设置使我们能够直接比较两种离心方法在细胞回收效率和短期增殖潜力方面的表现。


研究2:管式碗离心在连续扩增中的评估

接下来的研究中,iPSC培养物在PBS-3 Vertical-Wheel生物反应器系统中进行连续传代,共进行4次传代。在每次传代时,细胞采用前述的反应器内解离和收获协议,并通过管式碗离心系统浓缩细胞。本研究评估了大规模连续传代对聚集体形态、细胞增殖速率和多能性标志物表达维持的影响。关键性能指标包括:


•  回收效率: 定义为回收到的活细胞相对于初始细胞数的百分比。

•  增殖速率: 通过每次传代的扩增倍数来确定。

•  聚集体形态: 通过相差显微镜进行评估。

•  多能性标志物表达: 通过流式细胞术量化OCT4和SOX2等标志物的表达。


2.3  工艺建模

构建了一个工艺模型,以关联不同生物反应器规模下的处理时间、工作体积和通量可扩展性。该模型结合了小规模和大规模实验(100 mL 和 3L)的处理设定,并将结果外推至更大体积(80L)。关键参数包括:


•  比例流量、洗涤和回收参数。

•  处理时间:细胞收获和目标浓度所需时间。

•  工作体积:每次操作的总处理体积。


2.4  分析技术方法

•  流式细胞术:用于评估多能性标记物的表达。细胞用针对OCT4和SOX2的荧光抗体染色,并通过BD Accuri C6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

•  细胞计数:使用Chemometec NucleoCounter NC-200和Via-1试剂盒获得活细胞计数。

•  显微镜检查:通过Nikon TS2-FL评估聚集体形态。


三、关键结果

3.1  性能对比:开放式与封闭式离心方法

在研究1中,将开放式圆锥管离心与封闭式单次使用管状离心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管状离心系统展示了89.9%的回收效率,接近开放离心法的93.3%。数据表明,采用这两种离心方法处理的细胞,在随后的7天培养评估期内,在PBS-0.1中表现出相似的细胞生长速率。


解离后细胞在二维基质和3D垂直轮生物反应器上的生长

图1.解离后细胞在二维基质和3D垂直轮生物反应器上的生长。


在两种条件下,聚集体在第3天均成功形成。


细胞明场图,比较两种不同收获方法收获的细胞在第3天形成的聚集体形态

图2.细胞明场图,比较两种不同收获方法收获的细胞在第3天形成的聚集体形态。


3.2  使用管状离心系统进行连续扩增和收获

研究2探讨了管状离心系统在大规模解离与收获方案中的作用,以及细胞浓度对细胞增殖、聚集体形成和多能性标记物表达的影响。通过多次传代,细胞始终形成球形且尺寸均匀的聚集体(图3)。


垂直轮式生物反应器中传代培养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后续传代过程中聚集体的形成情况

图3.研究2中,垂直轮式生物反应器中传代培养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细胞总数计数衡量),以及后续传代过程中聚集体的形成情况。


另外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关键多能性标记物(OCT4,SOX2)表达强烈,且表达水平在后续传代过程中保持不变。这些发现强调了管状离心系统在连续扩增过程中长期维持细胞质量和多能性的能力。


采用管状离心系统处理后细胞在进行连续扩增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OCT4和SOX2多能性标记物表达的效果

图4.采用管状离心系统处理后细胞在进行连续扩增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OCT4和SOX2多能性标记物表达的效果。


3.3  过程建模结果

模型显示,从60mL到80L的批量体积中,处理时间与吞吐量呈合理关联,可在不影响细胞健康和回收率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


工艺模型预测iPSC生产中对应1.5×10^6个细胞/mL活细胞浓度的离心时间,涵盖scale-out和scale-up策略

图5.工艺模型预测iPSC生产中对应1.5×10^6个细胞/mL活细胞浓度的离心时间,涵盖scale-out和scale-up策略。


四、讨论

•  管状碗离心在回收率、生长率上与传统台式离心相当,但具有封闭系统的优势(减少污染风险、降低剪切力),且废物中细胞损失极低(<1%);

•  与Vertical-Wheel生物反应器整合后,低剪切环境减少细胞应激,维持了iPSCs的多能性和增殖能力,解决了传统方法规模化时的细胞质量下降问题;

•  过程工艺模型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预测性,支持从实验室到工业规模的无缝过渡。


五、结论

管状碗离心与Vertical-Wheel生物反应器的整合技术,通过封闭、低剪切、自动化处理,实现了iPSC的高回收率(>90%)、高存活率(>95%)及稳定的多能性,且可从60mL扩展至80L规模。该技术为iPSC衍生疗法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推动其临床应用。


软文合集

•  PBS Biotech往期技术文章合集


曼博生物是PBS Biotech品牌的国内代理商,若您对垂直轮生物反应器感兴趣,欢迎咨询,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曼博生物是PBS Biotech品牌的国内代理商,详情欢迎咨询或下载产品彩页